57岁,可以是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年龄,也是退休前享受最后辉煌的年龄,然而他却一直把自己置放在朝向梦想的路上,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病床上的他,神思一直在梦想的路上。1月10日,国内外声誉卓越的管理教育家、中欧国际商学院院长张国华离开了他10年风雨创业的世界,带着他渴望创造奇迹的愿景。而明天,将会有更多期待延续他梦想的人们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梦想是一颗种子,11年前并不安分的张国华播下了它。1991年,他第一个走出国门,与国外合作开办了MBA课程。那时候,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未问世,只是被叫做中欧管理中心,总部也是设在北京。当时该校有意南下,希望建立一个独立学院。这一想法与张国华的构想不谋而合,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从此,他开始了10余年的创业路程。
跑街推销先听课再收费
这一路,风雨兼程。一开始,这所体制外的商学院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劝说纷至沓来,是张国华骨子里的不安分推动着他不思停驻———“国内已经有26所大学可以试点招
MBA了,我们做第27所有什么意思呢?要做就做不一样的。”从此,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西装格履跑街当推销员的日子。
那段日子,对于这样一位有如此声望的管理教育家,在某些人看来,的确是一段多少带有尴尬色彩的经历。学校创立时,没有课桌、没有场地、更没人愿意读他的学校……他拉下面子请人吃饭,请他们派员工参加中欧不一样的培训,对方酒桌上勉强答应,可结果还是杳无回音。他索性放下最后的架子拎着皮包一家一家公司拜访,甚至惨到了做“赔本买卖”———先不收钱,对方先来听课再说,一次次的游说终才略有收效。
从中欧昨天给出的数据看,商学院迄今只有2700多名毕业生,以今天的规模来衡量,这个数字似乎应该更庞大,其原因即在于当时前来就读的人实在太少。
带领大家创造奇迹
张国华曾经做过性格测试,结果显示他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和他共事9年的同事周雪林说,他走之前留下了“中欧进入世界商学院排名前10”的话语。
关于创世界一流的梦想,他逢人就讲。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现在是在带领大家创造奇迹,如果大家都是创造奇迹的人,那么你我也不枉此生了”。
初次见到张国华的人,如果仅凭他长相判断的话,可能会认为他50岁不到,这种年轻的活力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的,更让人叹服的是他如同马达转动的大脑。张国华在同事眼里近乎苛刻,同事们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会想着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倘若他想出一个自认为好的点子,他会像孩子一样激动异常,拿起电话把众人叫过来一道讨论。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zhongou/49537.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