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下午,第22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座无虚席。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女士为100余位金融机构高管和中欧校友做了题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外货币政策比较”的主题演讲,并与现场来宾们进行了互动。
吴晓灵指出,本次金融危机的最大特点是由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要摆脱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对策。
第一, 针对需求萎缩引致的经济下滑,需要用政府投资替代居民、企业的需求下降,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打消通缩预期,稳定各方需求。
第二, 针对信贷紧缩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救助银行恢复信贷能力,提升市场信心;央行要降低利率,减轻社会财务成本,缓解金融产品违约率,恢复金融机构正常融资;央行要注入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央行最后还需要直接面对社会融资,填补商业银行信用紧缩空间。
第三, 要提高监管容忍度,恢复金融市场运作,要研究解决资本充足率、会计准则顺周期问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应该是逆周期的,经济好的时候应该提高一些,而经济周期来了,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一点。
第四, 要总结教训,协同行动共渡难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这就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度过难关。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进入到了数量宽松的时期。保持适度的信贷活动和货币供应是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但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价格工具失灵下的无奈选择。美、日、欧是在是在其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急骤下降,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接近于零的背景下实行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这是基于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下滑和货币乘数的下降。基础货币的加大投放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贷款减少的替补。
对中国而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其实没有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2008年的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粗放式的、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是不要让经济下滑的过快,不要使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让中国人失去了信心。从目前来看,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双降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已打掉了通缩预期,带来了资产市场的繁荣,这与美、日、欧信贷紧缩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需要正确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为经济平稳转型创造条件。吴晓灵指出,2009年上半年货币信贷的执行情况,其实已经偏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今后经济调整埋下了隐患。当前,中国应该把握时机,促使货币政策平稳进入稳健状态。
最后,吴晓灵总结到,给市场一个平稳的货币环境和信心是货币政策能承担的任务,经济的复苏要靠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内在发展动力的启动,不能靠信贷的巨额投放,中国要有经历经济转型痛苦的心理准备。为此,吴晓灵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 理顺价格信号,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 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解决中国经济二元结构问题;
三、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四、 制定好有利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
五、 用改革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剑峰博士主持了本期沙龙活动。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汇丰银行、中国银联、华安基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代表和部分中欧校友参加了本期沙龙,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zhongou/38335.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